金头扇尾莺

Cisticola exilis   Vigors et Horsfield
   

  119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雄性成鸟 额淡棕;头顶苍白沾烟灰色,头顶两侧及枕部烟灰色;颊淡皮黄沾褐;背、肩黑色,各羽缘呈灰褐色,形成明显而宽粗黑色轴纹;腰和尾上覆羽深棕栗色,具灰棕色羽缘,尾上覆羽具黑色纵纹;翅黑褐色,具淡皮黄色羽缘。下体,喉、腹近白,余部为皮黄色。
虹膜淡褐色;上嘴红褐色,下嘴肉色;脚淡黄色
   量衡度:
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♂♂(5) 7.25 94.5 9.02 45.8 29.86 16.68
         (6-8) (92-97) (8.2-10) (44-49) (27.5-31.8) (16.3-20.9)

鉴别特征

小型鸟类(全长9.11cm)。夏羽,华南亚种C. e. courtoisi头顶苍白沾烟灰色,台湾亚种C. e. volitans头顶至后颈黄白色有丝冠,滇西亚种C. e. tytleri头顶金黄色;两颊淡黄褐或烟褐色;背部呈明显粗而宽的黑色纵纹;腰和尾上覆羽皮黄色,尾上覆羽具黑色纵纹;翅黑褐色,各羽缘皮黄色;尾黑褐色,具窄的浅色端斑。下体、喉和腹白色,余为皮黄色。冬季,尾较长,上体黑色具灰色羽缘。下体白或灰白,两胁沾皮黄色。

大小

   量衡度:
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♂♂(5) 7.25 94.5 9.02 45.8 29.86 16.68
         (6-8) (92-97) (8.2-10) (44-49) (27.5-31.8) (16.3-20.9)

生物学

生态 金头扇尾莺Cisticola tytleri栖息于海拔250-1100m的山脚和平原地带的灌木丛和草丛中,尤其喜栖于耕地边和溪边的灌丛和草丛中。常单独或成对,有时成小群在灌木或草茎上寻觅食物。休息时多栖于高的草茎和灌木枝上,有时也停息在电线和树桩上。受干扰时立刻直飞向高空中,然后快速而有力地飞行20-30m远后又猛然冲入草丛中。繁殖期雄鸟于栖处或飞行时发出刺耳的 “bugg” 声,接响亮的流水般 “plook” 声,也作刺耳高音。
主要以昆虫为食,也吃野草种籽。
繁殖期4-6月。一般在灌木丛中营造巢。巢呈卵圆形或杯状,主要由细的草茎和草叶编织而成。每窝产4-5枚卵,3或6枚卵较少见。卵呈淡蓝色,被有红褐、黑或紫色斑点。卵的大小为13-16cm×11-12cm。

国外分布

尼泊尔,印度,孟加拉国,泰国,缅甸,越南,印度尼西亚,菲律宾,新几内亚和澳大利亚。


国内分布

贵州、云南(东南部及西部)、湖南(资兴)、安徽(南部)、江苏、江西、福建(邵武)、广东、广西(柳州)、香港和台湾。

分类讨论

金头扇尾莺是多型种鸟类,全世界共计有13亚种,我国分布有3亚种,即华南亚种C. e. courtoisi、滇西亚种C. e. tytleri和台湾亚种C. e. volitans。

检索表文本

亚种检索表

1.头顶金黄色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滇西亚种C. e. tytleri
头顶非金黄色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2
2.头顶苍白沾烟灰色;上体烟黑色,具灰褐羽缘;下体喉和腹近白,余部
皮黄色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华南亚种C. e. courtoisi
头顶至后颈黄白色有丝冠;上体灰褐色有黑色斑点;下体稍带黄褐色,
腹部黄白色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台湾亚种C. e. volitans